马面鲀

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  Gunther
   

  25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背鳍Ⅱ,35~38;臀鳍32~36;胸鳍13~16;尾鳍1+10+ 1。
体长为体高1.7~2.5倍,为头长2.9~3.7倍。头长为吻长1.2~1.6倍,为眼径3.3~4.8倍。
体长椭圆形,侧扁,体长为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.4~2.9倍。尾柄短而侧扁,尾柄长为尾柄高1.2~1.7倍。头较长大,背缘稍隆起和斜直,腹缘稍隆起,侧视近三角形。吻长大,尖突。眼中大,上侧位,眼间隔圆突,稍大于眼径鼻孔小,每侧2个,位于眼前方附近。口小,前位。上下颌齿楔状,上颌齿2行,外行每侧3枚,内行每侧2枚;下颌齿单行,每侧3枚。唇较厚。鳃孔较大,中侧位,斜裂,位于眼后半部下方,下端与眼中央相对,上端与眼后缘相对;鳃孔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,鳃孔至少有1/2以上在口裂水平线之上。
鳞细小,每一鳞的基板上有约十余枚细长鳞棘,排列成2行以上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具2鳍棘,第一鳍棘较长大,位于眼后半部上方,前缘具2行 倒棘,后侧缘各具1行倒棘,棘尖向下或向外,第一鳍棘长为眼径2.3~2.5倍;第二鳍棘短小,紧贴在第一鳍棘后侧,常隐于皮膜下。第二背鳍延长,起点在肛门上方,前部鳍条高起,以第九至第十一鳍条最长,头长为最长鳍条1.7~1.9倍。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七、八鳍条下方。胸鳍短圆形,侧位。腹鳍合为1短棘,由2对特化鳞组成,连于腰带骨后端,不能活动。尾鳍圆形。
体蓝灰色,幼鱼散有一些云状暗色斑纹,成鱼斑纹不明显。第一背鳍灰褐色,第二背鳍、臀鳍、胸鳍及尾鳍绿色。


大小

背鳍Ⅱ,35~38;臀鳍32~36;胸鳍13~16;尾鳍1+10+ 1。
体长为体高1.7~2.5倍,为头长2.9~3.7倍。头长为吻长1.2~1.6倍,为眼径3.3~4.8倍。

生物学

马面鲀是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,杂食性。沿海有一定产量,鱼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,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大众化食品。

生境信息

马面鲀是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,杂食性。沿海有一定产量,鱼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,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大众化食品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经济用途

马面鲀是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,杂食性。沿海有一定产量,鱼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,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大众化食品。

标本信息

测量标本34尾,体长85~292mm,采自辽宁金县,山东烟台、青岛,江苏大沙,上海,浙江葫芦岛、沈家门及浙江南部沿海,福建福鼎、台湾浅滩、台湾堆以南海域,广东汕尾。